首页 肾友 与尿检相关的二十几种疾病

来源:飞点健康 2016-06-02 09:39

尿检具有安全、便捷、无创痛等特点,是医学健康检查常规项目之一,通过做尿液检查可以为疾病诊断、疾病预防以及健康普查提供重要的信息。

  与尿检相关二十几种的疾病

1.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致胰岛素分泌障碍和(或)周围靶组织对胰岛素产生抵抗而造成持续性高血糖症,以及由于长期代谢紊乱引起全身组织器官损害的代谢综合征。急性代谢紊乱可致危象而危及生命,而眼、肾、心血管及神经病变等慢性并发症更是糖尿病致残或致死的主要原因。

尿检:葡萄糖阳性

2.慢性肾炎

肾炎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类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大多数类型都与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免疫性疾病有关,细胞免疫可能对某些肾炎的发病也有一定的作用,引起肾炎的抗原大致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大类。

尿检:蛋白质阳性、隐血阳性。

3.肾结石

①概述:肾结石为泌尿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多发生于青壮年,左右侧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40%~75%的肾结石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腰痛。结石较大,移动度很小,表现为腰部酸胀不适,或在身体活动增加时有隐痛或钝痛。较小结石引发的绞痛,常骤然发生腰腹部刀割样剧烈疼痛,呈阵发性。

尿检:隐血阳性。

4.急性膀胱炎

急性膀胱炎是非特异性细菌感染引起的膀胱壁急性炎症性疾病,为泌尿系常见病。其特点为发病急,伴严重膀胱刺激征而全身反应轻微。正常膀胱具有尿液抗菌、黏膜抗菌、尿液机械冲洗以及膀胱颈括约肌、尿道外括约肌阻菌等防御措施,进入膀胱的细菌能否繁殖,取决于膀胱黏膜的防御能力、病菌数量和毒性以及下尿路排出的通畅性。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多见,常为大肠埃希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产气荚膜梭菌、变形杆菌属等。革兰阳性球菌(金葡菌、链球菌属为主)少见,可为混合感染。感染途径以上行感染为主。少有下行感染,血行、淋巴感染或邻近组织感染直接蔓延极少见。

尿检:白细胞阳性、或(白细胞+隐血)阳性。

5.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

指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通过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损伤肾小球,或乙肝病毒直接侵袭肾组织而引起的肾小球肾炎。

尿检:蛋白质阳性、或(蛋白质+隐血)阳性。

6.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CV associated glomerulonephritis,HCV-GN),简称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是指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通过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损伤肾小球,常伴冷沉球蛋白血症。

尿检:蛋白质阳性、或(蛋白质+隐血)阳性。

7.上尿路结石

上尿路结石包括肾结石和输尿管结石,多发生于中壮年,男、女比例为3~9∶1,左右侧发病相似,双侧结石占10%。肾、输尿管结石的主要症状是绞痛和血尿,常见并发症是梗阻和感染。通过病史、体检、必要的X线和化验检查,多数病例可确诊。肾、输尿管结石治疗目的不仅是解除病痛,保护肾脏功能,而且应尽可能找到并解除病因,防止结石复发。

尿检:(血尿)隐血阳性、或(隐血+白细胞)阳性。

8.膀胱结石

膀胱结石是指在膀胱内形成的结石,分为原发性膀胱结石和继发性膀胱结石。前者是指在膀胱内形成的结石,多由于营养不良引起,多发于儿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儿童膀胱结石现已呈下降趋势。后者则是指来源于上尿路或继发于下尿路梗阻、感染、膀胱异物或神经源性膀胱等因素而形成的膀胱结石。在经济发达地区,膀胱结石主要发生于老年男性,且多患前列腺增生症或尿道狭窄;而在贫困地区则多见于儿童,女性少见。

尿检:(血尿)隐血阳性、或(隐血+白细胞)阳性。

9.尿道结石

尿道结石还可分为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尿道结石少见。临床上发生于尿道的结石多来自于其上的泌尿系统,特别是膀胱,也可发生在尿道憩室内。男性患者中结石主要嵌顿于前列腺部的尿道、尿道舟状窝或外尿道口。尿道结石患者排尿时的尿线极细,甚者发生尿潴留。而且结石嵌顿的部位疼痛,同时伴有下尿路感染。触诊时常可触及前尿道的结石。有的患者甚至经尿道口见到结石,尿道憩室内继发的结石,排尿时可无任何不适及尿流改变,但尿道口有分泌物,同时也可触及结石。

尿检:(血尿)隐血阳性、或(隐血+白细胞)阳性。

10.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指糖尿病所致的肾脏疾病,病理上主要表现为肾小球系膜区增宽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增厚。糖尿病肾病的预后比较差,常较快进展为肾功能不全、尿毒症。

尿检:蛋白质阳性

11.马兜铃酸肾病

马兜酸肾病是一类由马兜铃、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天仙藤、细辛等含有马兜铃酸的药物所造成的急性或慢性肾小管间质疾病。该病可分为急性马兜铃酸肾病、慢性马兜铃酸肾病、肾小管功能障碍型马兜铃酸肾病三种类型,三型可叠加或转换。不论哪种马兜铃酸肾损害,目前均无有效治疗方法,重在预防。

尿检:少量蛋白尿、血尿、肾性糖尿、氨基酸尿、低渗透压尿、尿NAG酶升高。

12.无症状蛋白尿

无症状性蛋白尿(Asymptomatic proteinuria)也称作隐匿性肾炎,临床上以血尿和轻度蛋白尿为主要表现而无症状体征,且肾功能正常。通常包括无症状性血尿、无症状性血尿和蛋白尿、无症状性蛋白尿3种情况。

尿检:蛋白质阳性、或(蛋白质+隐血)阳性

13.无症状血尿

正常人尿中无红细胞或偶见红细胞。若尿液外观颜色正常,仅在镜检时发现红细胞计数增多,称为镜下血尿(microscopic hematuria)。一般认为,镜下血尿不伴有泌尿系统局部和全身症状时称为无症状血尿(asymptomatic microscopic hematuria)。

尿检:隐血阳性

14.阻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是由于肝外胆管或肝内胆管阻塞所致的黄疸,前者称为肝外阻塞性黄疸;后者称为肝内阻塞性黄疸。

尿检:胆红素阳性

15.溶血性黄疸

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巩膜及黏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正常胆红素最高为17.1μmol/L(1.0mg/dl),其中结合胆红素3.42μmol/L,非结合胆红素13.68μmol/L。溶血性黄疸是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泌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溶血造成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超过正常的水平而出现的黄疸。

尿检:尿胆原阳性

16.肝细胞性黄疸

是由于肝细胞病变,对胆红素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以致有相当量的非结合胆红素(UCB)潴留于血中,而未受损的肝细胞仍能将非结合胆红素(UCB)转变为结合胆红素(CB),同时因肝细胞损害和肝小叶结构破坏,致使结合胆红素(CB)不能正常地排入细小胆管而反流入血,结果发生黄疸,其中以结合胆红素(CB)增高为主。亦可因肝细胞肿胀,汇管自渗出性病变与水肿以及削胆管内的胆栓形成使胆汁排泄受阻,而返流进入血循环中,致血中结合胆红素(CB)增加而出现黄疸。

尿检:(胆红素+尿胆原)阳性

17.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由于体内胰岛素水平绝对或相对不足或升糖激素显著增高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严重紊乱,所致血糖及血酮体明显增高及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尿检:(葡萄糖+酮体)阳性

18.非糖尿病酮尿症

因妊娠、禁食、剧烈呕吐、减肥治疗等引起的尿中出现酮体。

尿检:酮体阳性

19.狼疮肾炎(LN)

狼疮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内脏并发症,也是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狼疮肾炎临床表现多样化,程度轻重不一,对治疗的反应和预后相差悬殊。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全身性疾病,好发于育龄期女性,受个体遗传、自身免疫、环境因素、性腺功能、种族等因素的影响。

尿检:尿蛋白质阳性

20.急性肾盂肾炎

急性肾盂肾炎是指肾盂黏膜及肾实质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是大肠杆菌的感染,另外还有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粪链球菌及绿脓杆菌等引起。急性肾盂肾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中毒性休克。

尿检:(白细胞+隐血)阳性、或(白细胞+隐血+蛋白质)阳性

21.慢性肾盂肾炎

慢性肾盂肾炎是细菌感染肾脏引起的慢性炎症,病变主要侵犯肾间质和肾盂、肾盏组织。由于炎症的持续进行或反复发生导致肾间质、肾盂、肾盏的损害,形成瘢痕,以至肾发生萎缩和出现功能障碍。患者可能仅有腰酸和(或)低热,可没有明显的尿路感染的尿痛,尿频和尿急症状,其主要表现是夜尿增多及尿中有少量白细胞和蛋白等。病人有长期或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病史,在晚期可出现尿毒症。

尿检:(白细胞+隐血)阳性、或(白细胞+隐血+蛋白质)阳性

22.过敏性紫癜肾炎(HSPN)

过敏性紫癜肾炎是过敏性紫癜的肾损害,是一种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患者可因致敏原性质不同、个体性质差异及血管累及的器官和病变程度不同,在临床和肾脏病理上呈现不同的改变,对治疗的反应和预后也有较大差异。

尿检:蛋白质阳性、或(蛋白质+隐血)阳性

23.高血压肾损伤

原发性高血压造成的肾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称为高血压肾损害,又称小动脉性肾硬化症,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此病在西方国家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的第二位疾病,我国的发病率也在日益增多。

尿检:蛋白质阳性、或(蛋白质+隐血)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