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1921 年问世以来,胰岛素帮助许多糖尿病患者有效地降低了血糖,显著减少和延缓了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成为许多糖友必不可少「战糖好帮手」。
胰岛素虽然益处多多,但也有一些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就是胰岛素的短板,可能对糖友的生活、甚至生命造成危害。
面对胰岛素的这些短板,糖友们应该如何「取长补短」呢?
低血糖反应
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低于 3.9 mmol/L,就认为是低血糖了。
这是胰岛素常见的短板之一,多数情况是胰岛素剂量大了,或者体内胰岛素用不完了(清除率下降),引起血糖过低。
突发的、严重的低血糖会导致意识丧失,危及生命;长期血糖波动不稳,忽高忽低,是血糖达标的主要障碍。
补短板:
(1)注射前仔细核对药名和剂量,使用胰岛素泵者需正确掌握操作方法;
(2)尽可能保持规律饮食,适度运动,如进食较少甚至不能进食或出现腹泻等,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减量甚至停止使用胰岛素,切记不宜空腹运动;
(3)定期监测血糖,尤其还需监测凌晨 3 点的血糖,因为此时极易发生低血糖,建议每周监测 2~3 次;
(4)正确掌握胰岛素的注射部位。胰岛素的注射部位主要有腹部(距肚脐 5 cm 范围之外)、上臂三角肌下外侧、大腿前外侧和臀部。在胰岛素吸收速度方面,腹部最快,上臂其次,最慢的是大腿和臀部。
短效胰岛素、预混胰岛素需在腹部注射,中长效胰岛素应在臀部或大腿注射。
体重增加
胰岛素所致的体重增加多发生于 2 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严格或治疗前体重超标的糖友。
这是因为胰岛素除了能促进体内脂肪、蛋白质的合成和贮藏,还可能因严格控制血糖带来低血糖,增加糖友的食欲。
补短板:
(1)增加运动;
(2)控制食物中脂类部分摄入,所占热量应为全天总热量的 20%~25%;
(3)在医生指导下,联合使用阿卡波糖或二甲双胍等药物,这些药物有减轻体重的作用;
(4)必要时可做减肥手术。
过敏反应
胰岛素制剂中包含的杂质、某些添加成分(如锌、鱼精蛋白)及胰岛素本身均可引起过敏。
如果发生过敏了,打针的部位就会出现红色斑疹、瘙痒、硬结等反应,严重的还有可能会全身起疹子、出汗、胃肠道不适、呼吸困难等,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
糖友们如果在注射胰岛素的过程中,出现任何过敏反应,均应立即就医。
补短板:
为预防胰岛素过敏,建议做到:
(1)经常变换注射部位;
(2)注射针头要做到一次性使用,打完要换;
(3)已经开封、正在使用的胰岛素不要放在冰箱里,预混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使用前要充分摇匀,以免药液温度过低或药物浓度不均匀,造成对皮肤的刺激。
如果已经发生了胰岛素过敏的糖友,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尝试下面的方法:
(1)如果只是打针的位置发生了过敏反应,通常过一段时间就会自行消退了,无需采取特殊治疗措施。若反应持续不退, 也可外用或口服抗过敏药物;
(2)更换不同种类或厂家的胰岛素,或换用口服降糖药;
(3)进行胰岛素脱敏治疗。
胰岛素性水肿
有些患者一用胰岛素,血糖立马就控制得很好,但这时就有可能会发生水肿。这与胰岛素控制血糖后,体内的水分增多有关。
补短板:
胰岛素性水肿的程度一般较轻,经过几周后可自行消失。因此,轻度的水肿现象无需特殊治疗,也不必停用胰岛素。
关键是低盐饮食,避免吃得太咸而致水肿加重。个别水肿程度较重者,可以加用小剂量利尿剂,以防止引发心力衰竭。
脂肪营养不良
脂肪营养不良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表现:
一是皮下脂肪萎缩,也就是注射部位的皮肤出现局部凹陷,和胰岛素制剂不纯相关;
二是皮下脂肪增生,也就是皮下组织出现增生或硬块,因为胰岛素有刺激局部脂肪增生的作用。
补短板:
为防止脂肪营养不良出现,每次注射要改变部位,1 周内不要在同一部位注射 2 次。同时采用热敷、按摩等理疗,可使其慢慢恢复。
看东西模糊
胰岛素治疗时,部分糖友可能出现看东西模糊。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眼睛里有个叫晶状体的结构,它将外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我们才拥有正常视力。
高血糖时,晶状体的含水量较多,而血糖一旦迅速下降后,晶状体里的压力被改变,其内的水分会跑出来,光线聚焦也受到影响了,于是发生视物模糊。
补短板:
出现这种情况也不必担心,人体对降下来的血糖逐渐适应后,视力就会在几周内恢复。但是如果是渐渐地看不清东西,血糖控制好了也不恢复,还是建议去眼科检查一下有没有眼底的问题。
虽然胰岛素有上面提到的这些不良反应,但是,总的说来,胰岛素是一种非常好的药品。
糖友们绝不能因噎废食,怕副作用而不用胰岛素,导致血糖控制不稳,那样引起并发症后问题更多。